首頁 > 山海時評

山海時評 | 【何以中國】“+”思維賦能泰山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

2024-12-05 編輯: 徐棟波
  泰山文化的形成,有一個歷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帝王巡守,還是封禪、祭祀,都把泰山與社稷蒼生聯(lián)系在一起。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講:“?泰山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這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在新時代,如何以耦合思維推動泰山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為我們需要加以重視的現(xiàn)實課題。
  堅持“泰山文化+文旅提振”,通過“打卡”提升“參與性”。泰山作為我國首例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名錄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chǎn)”,知名度自不必說。而隨著“文旅熱”的興起,很多旅游特種兵總是會帶著“人這一生總要去一次泰山”的心愿,積極打卡、組團爬山,也激起了“陪爬泰山成當?shù)卮髮W生熱門兼職”“大學生兼職陪爬泰山瘦了30斤”等社交熱門話題,使得“爬泰山”成為弘揚“泰山文化”有效路徑。其實,這種“文旅+”的模式本身就是讓群眾和游客在觀覽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泰山文化的隱形過程。例如,孔子登臨處、醉心石、經(jīng)石峪、南天門等處的景觀建筑、石碑石刻、名人詩詞,都能讓人體會到泰山是一座自然山、歷史山、文化山和精神之山。
  堅持“泰山文化+山東手造”,通過“體驗”提高“贊譽度”。天地交泰、萬物相代的泰山,自古被認為是與生命初始、萬物復蘇、朝代更替相系之所。經(jīng)過悠久的歷史積淀,寄托了“國泰民安”民族意愿的泰山文化也得以形成、賡續(xù)和發(fā)展,并留下了“泰山泥塑”“泰山剪紙”“泰山全形拓”等諸多非遺產(chǎn)品。這些多姿多彩的非遺承載了開放包容、薪火相續(xù)、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質(zhì),成為詮釋泰山文化的有效載體。特別是近年來一些手工技藝的產(chǎn)品入選“山東手造·優(yōu)選100”名單和泰安十大伴手禮,完成了“蛻變”與“再造”,比如泰山腳下的手工制作窯變石壺被傳承人,利用傳統(tǒng)的雕刻工藝與現(xiàn)代先進的燒制技術(shù)相結(jié)合,讓窯變石壺變得更加精美,在廣受贊譽的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了泰山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力。
  堅持“泰山文化+文藝增色”,通過“轉(zhuǎn)化”提高“感染力”。“秦刻石、李斯篆、無字碑、留謎團”“挑山工,十八盤,石敢當他把崗站,保平安咱都如愿”等等民間順口溜、打油詩,表征了泰山文化的“可親可近”“可感可知”。要進一步擴大泰山文化的感染力,讓更多人對其易接受、能感悟、記得牢,離不開“接地氣”“冒熱氣”“生活化”的推廣方式。比如,積極推動泰山主題的文藝作品出新出彩,如今泰山民族樂團的拿手曲目《碧霞祠》,展示泰山“天地造化”“仙律神韻”“夢幻人文”的神奇風采和威武不屈、博大精深的民族精魂,未來可以結(jié)合繪畫、電影、紀錄片等更多樣的形式,為泰山文化“兩創(chuàng)”注入活力。(作者:文登區(qū)委宣傳部 王曉宇)